來源:北京青年報 作者:鄧興軍 2005-05-24 09:05:28
在剛剛過去的兩個周末,上萬名小學畢業生的家長,連同孩子都沒閑著。為了上一個好的初中學校,他們抱著成績冊和各種證書,在多所名校之間穿梭。看看孩子疲軟的身子,瞅瞅自己滄桑的臉顏,家長們問:均衡地享受教育距離我們還有多遠?
學生:為上好中學來回趕考
小文是個女孩,今年12歲,市級三好學生。今年小學畢業的她,這個春天可是亂了心,為了能上一個好初中,她被家長拎著奔走在多所中學。
禁止初中校通過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選拔學生后,她高興了好幾天:“這下可真的不用再參加考試,就能上一個好學校了。”因為她的“硬件”非常好:市級三好學生、各科成績等級均是優秀、劍橋英語過了三級、發表過作品、音樂等級證書……
可是,很快地她就高興不起來了:實驗班要進行綜合素質測試、英語實驗班要考英語。“如果沒有進入所謂的實驗班或者英語班,那就得交‘贊助費’了。”小文的爸爸說,“大家覺得教學質量好一點的初中學校,大多已經演變成體制改革校,要進這樣的學校除了每學年至少要交5000元學費外,‘贊助費’也是要交的。”
其實,在今年這個春天,“小學入初中”攪亂了許多家長和孩子的心。在一陣焦急的等待后,許多家長帶著孩子奔走在各中學參加選拔測試。“某重點學校今年計劃招生160人,結果來了8000多學生報名,造成學校門口大擁堵。”在5月12日上午的一次座談會上,朝陽區一位退休教師說,“學生要經過初試、復試,有的甚至還要三試。”
在最近一次“關于學生減負”的座談會上,多名市政協委員說:“招生學校對學生的證書要求也是越來越高,他們只對學生獲得的國家級證書感興趣,市級證書也可以予以考慮,區級以下獲獎證書,招生老師根本就不看一眼。”
在記者的辦公桌上,放著好幾本制作精美的小學生“求學簡歷”。翻閱了由各種獲獎證書或英語、音樂等等級證書組成的份份厚達20多頁的小學生們的“求學簡歷”后,從名牌大學畢業的同事感慨地說:“幸虧早生了幾年,不然我們現在真的沒學上了!”
家長:為孩子“擇校”是一種不得已的選擇
為減輕學生沉重的學習負擔,幾年前教育部門取消小學升初中考試,采用“電腦派位”的方式,按照一定的地域區劃,將學生派到附近的初中學校。但是,這個春天,“電腦派位”卻似乎已經被大家忘卻了,因為家長們都在拼命地為孩子選擇好學校。
家長為什么要“擇校”?一位市政協委員說:“自己本想讓孩子就近入學,可是附近學校,無論從師資、教學設施等方面,都與好學校相差甚遠,為了不給自己留下遺憾,逼著孩子學習奧數,最終被某名牌大學附中錄取。”
這位政協委員說,自己選擇走“擇校”的道路,完全是“不得已”的選擇,“因為雖然人人都可以享受義務教育,但卻不是人人都能公平地享受優質的義務教育,甚至連享受優質義務初中教育的機會都不均等。”
對于“電腦派位”,盡管現在許多人認為弊端太多。但在最初實施的幾年,一些普通校、甚至一些薄弱校都嘗到了甜頭。海淀區一位普通中學校長說:“剛開始那幾年,真的是派來了一些好學生,中考總有一批學生考上重點高中。”
但是就在普通學校覺得日子比較好過的那段日子,重點校卻覺得日子不好過。“一些‘電腦派位’來的學生基礎差,根本就無法適應重點校老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進度。”一位重點學校校長說,“另外,學校難以適應這些孩子,學校和老師為他們花費了很大精力,但卻收效甚微。”
大約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,名校初中校開始紛紛進行“體制改革”,名校的初中實驗班通過考試選拔學生,這些學生可以享受義務教育待遇;而非實驗班的學生除了要交“體制改革”的學費,許多還要交“贊助費”,或者叫“擇校費”。突然之間,“擇校風”猛烈地刮了起來,據民間的不完全統計,有的學校擇校生的比例高達1/3。擇校的費用少則3萬元,多則10萬元。
專家:教育均衡發展了家長才不會“擇校”
北京市政協委員王晉堂指出,解決家長“擇校”問題,其根本在于校際之間教育資源的均衡化,“只有教育均衡化了,家長也就沒有了擇校的必要。”
“基礎教育要均衡,關鍵在于相關行政機構。”多名市政協委員認為,“行政部門要給老百姓提供公平入學的機會,保證公平競爭的環境。行政部門要保證的是各學校最基本的辦學水平和質量,而不是要全力去打造某一所名校。”
“國外教育發展的經驗告訴我們,在不少國家,教育均衡發展有賴于政府支持。”一位教育專家說,“政府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一種公平的教育機會,特別是在現階段社會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,有關部門更應從政策上、制度上采取措施,努力促進教育公平。要明確基礎教育辦學的主體是政府,學校的校舍等一些硬件設施投入是政府的責任,政府要為人民群眾提供相對均衡的辦學條件。”
此外,許多人認為有關部門在政策取向上一定要“弱化或不實行重點學校教育資源優先配置政策,不使有限的資金、教學設施和素質高的教師流向重點學校”;在學校布局結構調整上“要鼓勵重點學校兼并薄弱學校,強校帶弱校,弱校作為強校的分校,優化教育資源。”
針對以改制為名高收費,以及名校“轉制風”從初中向小學蔓延的勢頭,全國政協委員認為,這種做法不應該、不合理,應該堅決予以制止。北京市教科院副院長文?指出,公立學校轉制造成學校差距拉大,使得有錢人的孩子才能接受好的教育,違背教育公平分配的原則。中國石化總公司北京設計院葉維禎指出,“民辦公助”學校的出現,使“擇校”成為可能和目標,進一步拉大了“重點學校”和“薄弱校”之間的差距。
政府:中小學辦學出“新標準”,2008年基教基本實現均衡化
教育的均衡發展必須有標準。據悉,即將出臺的北京市中小學新的辦學標準,將擔當教育均衡發展的低限標準。目前,該標準正在討論當中。
新的辦學標準給薄弱校或者困難校的提升,將帶來一次特別好的機會,因為不符合新辦學標準的學校,政府將采取各種措施使其達到“最低的新辦學標準”。
在新的中小學辦學標準中,“臃腫的教室”將徹底被減肥,而且將使各個班級控制得一樣“胖瘦”,那就是每班學生不超過40人,高中每個班級不超過50人。同樣的,各校將按學生數量等,按比例配備相應的專業教室、教師和工作人員配備、校舍建筑和輔助設施配備等。
新標準同樣提出了學校的適宜規模。小學校和9年一貫制學校,每個年級在2到4個班。獨立設置初中每個年級在6到10個班,高中在8到12個班。完全中學每個年級在4到6個班。
“教育均衡發展必須要有標準,這非常有利于薄弱學校的發展。”市政協委員王晉堂說,“這個辦學標準是下限,我認為還應該設上限,以避免個別學校的豪華化。”王晉堂委員還說,新的中小學辦學標準尤其對新建學校帶來好處,“因為新建學校必須完全符合這個標準,從一開始便使教育資源達到了相對的均衡。”
市教委有關負責人透露,本市除了將出臺新的中小學辦學標準外,還將通過統一優秀課例對教師進行統一示范培訓。另據透露,為了達到校際之間教育資源的相對平衡,目前教育系統正在進行人事改革,將為教師、校長建立合理的流動機制。
教育均衡化距離我們能有多遠?在今年市教委舉行的招生新聞通氣會上,市教委有關人士肯定地指出,義務教育階段各學校一定要均衡發展,這一目標將在2008年基本實現。
相關推薦:
小升初試題、期中期末題、小學奧數題
盡在奧數網公眾號

歡迎使用手機、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,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!>>點擊查看